
在中医里,肥厚性心肌病属于 “心悸”“胸痹” 的范畴,虽然没有像现代医学那样精准的数值指标,但诊断时会从症状、身体状态等多方面综合判断,讲究 “辨证求因”。
首先看典型症状。这类患者常出现心慌不安,就像心里揣了只小兔子,总跳得不稳;胸口发闷发紧,尤其是活动后更明显,仿佛有东西堵着喘不上气;有些还会觉得胸口隐隐作痛,劳累或生气后加重。这些都是 “气血不畅”“心脉受阻” 的表现,是诊断时的重要依据。
再看身体状态。中医讲究 “望闻问切”,望舌象时,患者的舌头可能颜色偏暗,甚至有瘀斑,舌苔可能厚腻,这提示体内有 “血瘀” 或 “痰湿”;切脉时,脉象多偏弦、涩,就像摸在绷紧的琴弦上,或是水流不畅的河道,反映出气血运行的滞涩。
另外,发病诱因和病程也很关键。如果平时稍微活动就气短乏力,休息后能缓解;或者情绪波动大时,心慌胸闷明显加重;病程较长,时好时坏,反复发作,这些都符合肥厚性心肌病的特点。中医认为,这是 “正气不足、邪气留恋” 的表现,正气弱了,就挡不住痰湿、瘀血这些 “邪气” 对心脏的侵扰。
还有一点要注意,家族倾向也是参考因素之一。如果家族中有人有类似的心慌、胸闷症状,后代出现这些问题时,就要多留个心眼,这在中医里属于 “先天禀赋” 的影响,提示可能存在体质上的遗传倾向。
总的来说,中医诊断肥厚性心肌病,不是单看某一项,而是把症状、舌脉、发病特点等串起来,判断是不是气血瘀滞、心脉不畅导致的心脏功能失调。虽然没有固定的数值标准,但这些综合表现,能帮助我们认清这个病的本质。
发布于:北京市
最新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